近日,台海那边推出了一系列“投诚食品”,譬如桶装泡面,泡面盖上面印刷着“请保留此方便面,并且放下武器投诚,我方保证提供热水和安全”,看了真觉得挺有意思的,妄想大陆投诚已经属于痴人说梦了,还妄想用一桶方便面来“劝降”我大军,不知道解放军的东风“盲盒”有多么丰盛吗?但是说到“劝降”,在战争中总是不免有人会成为俘虏。
最近的战争就是塞-阿战争了,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旷日持久的战争中,阿塞拜疆的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组照片,照片中死亡的亚美尼亚人很多都是绑着双手被处决的战俘。除此之外,阿塞拜疆士兵还会割下亚美尼亚士兵的耳朵,用右耳代替首级,以领战功。
这样的战争罪行在国际社会上并没有引起轰动,一方面是因为两个都是小国,另一方面残害俘虏这种事在战场上已经司空见惯了,恐怕不少人都觉得这没什么不对的。
实际上,根据《日内瓦公约》的第三条,各个国家都不能处死或虐待战俘,要给予人道待遇和保护。只是在实际战争中,会按照日内瓦公约对待战俘的国家屈指可数,俄罗斯人亚·尼·雅科夫列夫在其所著的《一杯苦酒》中说过:在战争中,一旦沦为战俘,就成为了世界上最不幸最痛苦的人了。不过凡事总有例外,中国就是会宽待战俘的“屈指可数”之一。
要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宽待战俘的例子,志愿军碧潼战俘营就是最好不过的典型了。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是一名美国军人,参加过二战,后来又被送往朝鲜战场。在第二次战役中,温纳瑞斯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和其他战友一起被送往了碧潼战俘营。按照温纳瑞斯的预想,等待他的大概会是敌军的折磨、肮脏阴冷的牢房、棍棒交加的审问。然而,在碧潼战俘营的生活,却成为了温纳瑞斯一生中的快乐回忆。能产生快乐回忆的碧潼战俘营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志愿军会同意我们的合理诉求,我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烹饪食材,还可以搭建活动室。”在碧潼战俘营当过俘虏的人如此回忆道,“志愿军还带了棒球、橄榄球等运动用具,让我们锻炼身体。”中国志愿军尊重这些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据一些战俘后来的回忆,在碧潼战俘营,俘虏和看守之间没有太多的冲突。这些战俘中,有人曾经被德国俘虏过,说德国对俘虏特别残忍,会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残害;还有人被日本俘虏过,日本人就叫他们做劳工,还打人,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做中国的俘虏最好。有日本战俘在营里接受了教育和熏陶之后,回到日本后还成为了日本共产党领袖人物。
碧潼战俘营这到底对战俘有多好,以至于让所有人都交口称赞,化敌为友呢?有一次,美国战俘突发了离奇死亡事件,一个战俘前一天还活得好好的,后一天看着家人照片乐呵呵地就死了。志愿军立马派专家进行调查,最后得出原因:一是美国人不习惯现在的饮食,二是严重营养缺乏症。当时,大家吃的都是黄豆玉米粒之类的,土耳其战俘吃的没啥事,中国志愿军吃这个也没啥事,可能因为土耳其人和中国人都是吃过苦的,肠胃更加坚强。只有美国战俘,脱离了原来的物质经济条件,就不太行了。这怎么办,就这么个特例?
虽然只有美国战俘如此,中方还是想法设法解决战俘的吃饭问题。中国当时也难啊,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还没结束,经济贫瘠,运输物资还要应对美国不要钱似的丢炸弹。但是还是保证了战俘的伙食标准达到每人每月4公斤肉、40斤菜,糖油盐各一公斤。
当时朝鲜的老百姓都感到不解,他们说这么好的东西应该给前线的志愿军吃啊,为什么战俘吃那么好?问题的答案其实在战争末期自然会显现。
志愿军还会对战俘进行教育,最开始因为文化上的差异等原因,政治教育还引起了反感。俘虏中的一个刺头不满这种教育,要领导一些人搞暴动。参与暴动的人数不多,还被人偷偷告诉了志愿军,刺头就给抓去关了禁闭。这个刺头不服气,在禁闭室里滋儿哇乱叫,排长也不知道他在叫些什么,就用冲锋枪推了一下门,想吓唬一下这个俘虏,让他别嚎了。然而冲锋枪一推上去,一梭子弹就打了出去,结果排长倒下去了,俘虏吓坏了,觉得自己这肯定没命了。
那段时间,碧潼战俘营出奇地平静,战俘们都认为志愿军肯定会对他们采取严厉的措施,大家都要倒大霉了。出乎意料的是,志愿军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严惩。最后这个俘虏对志愿军感激不尽,说中国人民志愿军解决问题是实事求是的,如果在他们那边,就算是对方自己擦枪走火,也非得枪毙俘虏不可。志愿军对他们的教育也转为了和平教育,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平时志愿军在外面做什么,战俘营里也能看到,有一回战俘们看到志愿军给朝鲜老百姓收庄稼,就问做这个能拿多少钱。志愿军告诉他们帮老百姓劳动是应该的,战俘们都很讶异,表示“全世界都找不到这样的军队”。
碧潼战俘营里的生活是充实而丰富的,甚至举办了一次碧潼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美国人、英国人、土耳其人,大家都群情激昂地参与进来,这场运动会是全世界第一个战俘运动会,也是唯一一个。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志愿军们还为思乡心切的战俘们举办过圣诞节晚会,大家尽情高歌,其乐融融,战俘在席间高呼“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有人说这就像一个现实的乌托邦。
年秋冬两季,美军飞机5次轰炸碧潼战俘营。当时的战俘营干部回想起来,说当时炸得地动山摇,战俘营变成一片火海,哭喊声一片。战俘们非常愤怒,开大会控诉美国的所作所为,还一起用战俘的名义向全世界发通电,控告美国的罪行。他们自己也慢慢明白美国不该出兵,从志愿军的和平教育开始转变为俘虏们的自我教育。
在战俘营的生活让他们对于和平更加渴望,当美方违反《日内瓦公约》,要求“双方战俘一对一交换,若一方战俘不够,就当地平民进行交换”时,战俘们都极为愤慨,成立了“和平委员会”,大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进行游行,朝鲜老百姓看了都讶异,又觉得美国大兵要和平了,那还挺好。
虽然中国的确对战俘很好,可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有偏见,对此半信半疑。直到美联社的随军记者诺尔将自己在战俘营拍的照片发给西方媒体,大家看到战俘们的笑容和日常文娱活动,才相信了中国军队的确宽待俘虏。这不光是证实了中国的仁厚和遵守公约,美国代表团也因此在谈判桌十分被动,更为尴尬的是前不久他们还在抹黑中国虐待俘虏。
另一边,战俘的家人们看到了照片后纷纷要求停止战争,英国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向美国要求派出英国代表直接参与板门店谈判,力促停止战争。据年5月英国《工人日报》的报道,英国陆军大臣赫德表示从战俘寄给亲戚的多封信里,他们都众口一词说中国的待遇很好。
遣返战俘的那一天,不少人都哭了,经过这么久的相处,大家都像是朋友一样,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立场,但是人都是有感情的。志愿军们后来还收到了多封感谢信。在遣返的时候,有21名美国战俘和1名英国战俘不愿意回去,美国那边怎么劝都没有用。这其中就有前文提到的温纳瑞斯就是其中之一,他与志愿军战士在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相信志愿军是一支好的队伍,战俘营的那段生活,温纳瑞斯很快乐。
回到美国的战俘,被严格检查。据美国军方估计,美国战俘中有1/3的人对美国制度产生了怀疑,有1/7有严重通敌罪。美军眼中的“洗脑”,其实不过是正常人对“好”的向往,对和平的向往,还有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力量。
英国将军法勒·霍克利曾在碧潼战俘营度过了两年多的战俘生活,在年接受港媒访谈的时候,他表示“志愿军严格执行命令,不枪杀和虐待俘虏,有时候供应紧张,志愿军就自己吃差的,俘虏吃好的”,对于中国军队这个敌人,他十分尊重。
回到美国的战俘之中,也有人为了钱去说中国的坏话,但是也有人不为金钱所惑,他说:“喂过我食的手,我不会去咬它。”所有的付出与善意总会有回报,参观过碧潼战俘营的英国妇女大会主任费尔顿夫人,赞扬碧潼营战俘营是“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有一点诬蔑又能如何呢?没有人能抹杀掉真实。
联合国总司令李奇微曾言“中国军队既是凶横的敌人,又是文明的敌人,因为他们对俘虏友善,会和俘虏分享食物”。中国军队可以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也可以宽待战俘、仁慈渡人,而碧潼战俘营如人所言,它展示了人类之间是可以有除了战争以外方法去解决矛盾的。(白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