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记载,公元前18世纪初,古巴比伦崛起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个位置现在大概在伊拉克境内,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两河流域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南部为苏美尔,北部为阿卡德。两河流域有个特点,如同长江黄河一样,时不时的会发个脾气泛滥成灾,泛滥之后形成的大片沃土给粮食种植带来良机。有了粮食就能养活大量的人口,人口聚集会形成城邦,城邦给各种商业交往带来保证,商业交往给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在原始的农耕社会,充足粮食的生产才能保证文明和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这个时候的古巴比伦最多就是个氏族社会,还谈不上什么国家或者城市。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充盈,贫富差距开始加剧,阶级社会开始形成。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社会开始成型。掌握一定资源的苏美尔人开始建立城邦。
具有农耕经济特点的地区都会喜欢建立城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卫农耕经济和土地上的人口。拥有城邦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乌尔第王朝。但好景不长,就像中国汉朝时期面对的游牧民族匈奴,苏美尔人的乌尔第王朝也遇到了西亚的游牧民族阿摩利人,这个民族来源于阿拉伯半岛,其实就是阿拉伯人的始祖。这个民族的记载并不详实,但既然是游牧民族,那就喜好劫掠抢夺。善于农耕的苏美尔人显然不是对手,乌尔第王朝随即被阿摩利人踏平。阿摩利人看到城邦好处和优点,于是在公元前年左右,阿摩利人改朝换代建立了古巴比伦王朝。
此时的古巴比伦王朝并不强大,按现在的说法,一个城邦也算王朝的话,当时的古巴比伦王朝顶多算个县,而古巴比伦王朝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县,塞姆族的阿摩列伊人在苏美尔建立了伊新和拉尔沙两国,伊新的东北部除了塞姆族人的国家埃什努那,西北的幼发拉底河岸还有一个马里王国。如同战国时期的日本,群雄割据,互相攻伐。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巴比伦地区的经济、农业、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困难的。战争会造成大量的粮食和人口损失,很容易让一个王朝衰亡。
公元前-前年,在古巴比伦王朝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登基后,古巴比伦王朝才开始慢慢强大起来。汉谟拉比首先加强中央集权,直接控制国家的行政事务,总揽全国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外交和宗教大权,凡是法律制定、官员任免、要案审讯、军队调遣、征收贡税等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汉谟拉比在古巴比伦王朝根基稳固后便开始了对外征伐,因为和他王朝一样大的县太多了,他不甘心只是个县长,而是想当省长。他先后赶走了埃兰人,征服了伊新、拉尔沙、马里各县,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一度吞并了埃什努那,并迫使亚述王朝称臣,到这个时候,才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全境。
在汉谟拉比统治古巴比伦王朝时期,汉谟拉比颁布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为了让大家记忆深刻,还刻在石头上。所有强盛的国家都有个共同点,强盛的国力才能带来国家的稳定发展和文明传播。此时的古巴比伦王朝铸造和冶金技术很发达,因为需要铸造各种兵器,战车要打仗,铸造农具要耕地,国王高兴的时候还要搞搞个人崇拜铸造个人像头像什么的,所以这算是巴比伦的高新产业。为给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和书记员,还建立了最早的学校。
西方专家通过考证和分析那些“泥板书”上的楔形文字,得出结论,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楔形文字,后来古巴比伦人又搞出了数学的十进制和六十进制。还掌握了四则运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则。会解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得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并且求出圆周率为三的结果。还知道圆周为度,1天为12时,每时30分。据说当时还有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业历书等。苏美尔人为什么要把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而不像中国的甲骨文刻在龟壳上呢?两者相比肯定是甲骨文保存的更为长久。其实很简单,两河流域不盛产乌龟王八,但是遍地都是发洪水后留下的黏土,玩泥巴烧个土块刻字既方便又实惠,何乐而不为呢。这一阶段是古巴比伦王朝和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
按照以上的记载,这么伟大的文明即便是王朝灭亡了,文明也会融合在下一个王朝的发展潮流里,怎么可能和灭亡的王朝一样灰飞烟灭呢?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文明不是消亡了,而是记载出问题了。现有的很多古巴比伦历史记载来源于希腊古代作家贝洛索斯在公元前年-前年用希腊语撰写的《巴比伦尼亚志》。而现代历史学家引用了这个作家的记载。那些年前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业历书等说法,至今没有任何考古依据。中国的很多历史记载也会依据古代历史著作,但同时和考古发现相佐证,如史记对秦始皇陵墓的记载和现在的考古发现几乎相同。但古巴比伦历史在汉谟拉比之前的很多记载基本就是记载,没有任何考古发现佐证,而这些记载基本都是近代西方专家的说法,毫无根据。所以,古巴比伦在汉谟拉比王朝之前的那些文明说法可以理解成都是杜撰的,文明不是覆灭了,而是可能就没有存在过。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长盛不衰的王朝,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朝继承者没有汉谟拉比的胆识和能力,古巴比伦王朝迅速衰败。善于冶炼术的赫梯人看到了机会,在赫梯人无坚不摧的战车之下,古巴比伦王朝从此覆灭。
曾有观点说古巴比伦人口增长过快,开荒伐林造成水土流失,粮食生产不足,国家内乱加上外族入侵,导致古巴比伦王朝和文明覆灭,这只是外因。内因就是汉谟拉比的《汉谟拉比法典》,这个法典虽然维护了奴隶制国家,但法典把国家的人口像印度种姓制一样分成三级,1.自由民上层(阿维鲁穆),享有完全的权利;2.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钦努),法律地位较阿维鲁穆低,但也享有很多特权;3.奴隶(包括: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
《汉谟拉比法典》的法律实行起来是残酷的,就像秦代商鞍变法那般,《汉谟拉比法典》很多方面处处以杀人立威。大量的人口沦为奴隶,为王室和特权阶级服务,而且不能有丝毫的反抗。在王朝强大,经济能力尚可的时候,社会底层的奴隶阶层尚可勉强存活,但是当王朝的国力衰退的时候,各种资源必然向特权阶级倾斜,饥饿和压迫必然让社会底层的各种群体严重不满。一个残酷法律在阶级矛盾尖锐奴隶制社会长时间的压迫,必然会激起强烈的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汉谟拉比活着,古巴比伦王朝顶多也就多苟延残喘几年,衰败只是时间问题,覆灭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失落的古巴比伦文明[J].晋汶.文物世界.(03)
古代最发达的巴比伦是怎么灭亡的[J].科技文萃.(06)
《古巴比伦时期不动产经济活动研究》述评[J].张宝利.黑龙江史志.(24)
“巴比伦文明毁灭的悲剧”不许重演[J].关君蔚.中国科技史料.(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