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公元前,恺加王朝是如何逐步推动部落认同向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酒渣鼻的医院 http://m.39.net/pf/a_9213976.html

引言

公元前,恺加王朝是如何逐步推动部落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变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为了维系和巩固由国家构建起来民族共同体,国家必须开展内容丰富的*治整合、经济整合和文化整合,提升整体性,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组成共同体的个体心理认知和心理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心理认知和心理感受,就是民族认同,它是民族存续、稳定和巩固的基础性条件。但民族认同不具有自足性,需要以共同体成员的相互认同为前提,而相互认同的基础,是民族成员的同一性或同质性,脱离该基础,民族认同只会是空中楼阁。

民族成员的同质性程度越高,相互认同的程度就越高,民族认同的程度也越高。如果民族国家内民族与历史上形成的作为历史文化共同体的传统民族是同一的,民族构建基于传统民族之上,历史文化的同质性就能为民族认同提供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而如果民族与传统民族不同一,民族由多个传统民族构成或由来自多个传统民族的成员构成,民族的同质性就只能建立于民族成员社会身份的同一性或同质性基础上。

就像建立在来自于多种背景的传统民族美利坚民族一样,虽然他们在历史上缺乏传统民族,却通过对身份同一性长期的强调与建设,形成了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美利坚民族。

“由此可见,构建和强化国民社会身份的同质性,是民族与国内传统民族间存在差异的国家的民族建设的根本所在。而强化国民社会身份同质性的过程,也就是建立以公民身份作为最基本社会身份的公民社会的过程。”

经过上千年的繁衍生息、交融发展,伊朗民族演变的特点主要经过了。伊朗化、伊斯兰化、波斯化。公元前。伊朗化、伊斯兰化、波斯化。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伊朗部落对土著居民逐渐完成了“伊朗化”,即对土著居民的语言、文化的同化过程。

随着公元年,阿拉伯文明完全征服信仰祆教的萨珊王朝,它带来了影响伊朗历史一千多年的两种财富——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对波斯语的字母和语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伊斯兰教慢慢融入了伊朗民族的内心深处。从此,伊朗文明开始逐渐“伊斯兰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伊朗的民族属性,即改变了伊朗的民族宗教、民族文字、民族语言、民族哲学、民族艺术和民族心理。

所谓“波斯化”是指伊朗少数民族主动或被动地使用波斯语,采纳波斯人的风俗习惯,身着波斯人的服饰;定居化是指伊朗的游牧部落主动或被动地放弃游牧生活,开始以定居方式和农业谋生。

恺加王朝的民族构成及特点

恺加王朝是以波斯人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按各民族的语言特点,可分为三大群体,分别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属于该语系的有波斯人、卢尔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等。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属于该语系的是阿塞拜疆人、土库曼人等;闪含语系:属于该语系的有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等。各地区间差异甚大的气候、地貌使恺加王朝各地民众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在伊朗传统社会,各民族处于十分隔绝的状态。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部族观念、家族意识、地域意识根深蒂固。

许多地方的民众对部落、家族和地方的认同远远高于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这种情况给恺加王朝构建现代民族认同带来特殊的困难,其原因有三:第一,伊朗历代王朝统治者对境内少数民族主要采取*治性控制而非文化性控制,恺加王朝也不例外。

正如英国学者厄内斯特·盖尔纳所说,在农业社会中,“没有人或者几乎没有人对促进整个社会层次上的文化同类性感兴趣,国家感兴趣的是课税、维持和平一类的事情,对促进臣民社群之间的水平交流没有兴趣”。

第二,伊朗地形崎岖,环境严酷,交通不便,各部族对外交流的客观条件较差,因此伊朗的部落势力自古即十分强大,加之前一点所述,从而巩固了其内部自治的系统(武装、决策),部落事务基本上由内部表决和处理。

此外,“很多村庄、城镇也是孤立的,他们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生产和消费着他们自己的手工品和粮食。即使到了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19世纪后半叶,大部分村庄仍保持着自治状态”。

第三,19世纪初期,在伊朗生活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各民族也长期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在伊朗中央高原、里海诸省、西部、东部和东南部的居民都说着各自的方言,难以交流。

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会影响人们的往来,在恺加时期有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分、逊尼教徒和什叶教徒之分,什叶派内部也有不同的信仰分支。这就导致了伊朗内部社会难以流通,社会团体仿佛是既被撕裂又很紧密的复杂有机体。

整合部落势力,加强国家控制

年,恺加王朝人口约为万,部落居民占其中的0%,大约被分割成个独立的小单元,他们远离城市,自给自足,与其他部族的交流有限,即使需要更多的食物,也是由部落领袖带回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城镇成为了游牧民族另一种补充性生活资源,他们可以在城镇交换商品,也会去城镇劫掠。

为了在游牧的特殊环境中生存下去,游牧民族产生了特定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组织模式,即部落和部落联盟,一种半生产半*事化的社会组织。

纵观伊朗历史,游牧部落一直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治力量。放牧牲畜、打猎、驱逐入侵者、领导迁徙活动、维持部落成员的纪律、保卫土地和牲畜免遭对手侵害,这些游牧所必需的技巧稍作修改,就能很轻易地转而用于*事目的。

通常的情况是,部落为这个国家提供士兵和统治者,提供大多数王朝的权力基础。部落也拒不纳税,破坏这个国家大多数地区的安宁。

中央*府与地方部族的关系

回顾伊朗历史可以看出,伊朗的中央*府和地方部族势力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关系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的强大与否,当中央*府强大时,地方势力就会服从中央,国内局势暂时呈现稳定状态;当中央*府虚弱时,地方势力就各自为*,相互攻伐,国内局势呈现混乱状态。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央权威弱,控制力差,民族认同感低,利益关联弱,部落明确地将“国”与“家”分割。对于这种情况,恺加王朝在建国前三十年都鲜有手段进行治理。在法特赫·阿里沙统治后期,恺加王朝逐渐摸索出对待部落势力的方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暴力镇压,解除部落武装,将部落纳入中央管辖。

第二种是推行定居,改变游牧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设立专职宣传官员,培养国家认同。随着恺加王朝以惨败结束第二次俄波战争,伊朗国内的部落分裂势力开始蠢蠢欲动。

年,位于东北的土库曼部落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叛乱,其原因在于他们长久实行的征税方式遭到新上任总督埃尔·阿拉比的否定,部族内部要求发动武装起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与*府代表谈判无果后,8月,近1人的土库曼部落骑兵向南边的波斯村庄发动了突然袭击,造成了巨大的死伤和破坏。

得知消息后,法特赫·阿里沙下令希尔万的驻*迅速出击,这一次*事行动得到了民众的热切支持,因为土库曼部落长期的豪取抢夺已让百姓苦不堪言,极大地影响了里海南部的生丝生产和出口业务。

加之在第二次俄波战争期间,土库曼骑兵得到俄国的资助,不断地在东北部袭扰伊朗村庄、劫掠辎重、焚烧田地。为了铲平这一隐患,法特赫·阿里沙甚至从马什哈德动用了20门大炮,奔赴前线,用以平叛。双方的交战持久而胶着,最终叛乱被平定,土库曼部落的首领被绞死,他的家人也被*府流放。

同时,*府全权接管了部落的所有马匹、武器、生产工具,设立专职官员监督部落的游牧生产情况。此外,对于其他少数民族,首相埃米尔·卡比尔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尽管这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他的集权目标。

在埃尔祖鲁姆,他了解到欧洲列强如何以“保护”基督教少数民族为借口干涉奥斯曼帝国的事务,同时英、俄、法三国也希望以伊朗的亚述人和亚美尼亚人为着力点,谋划类似的行动。

因此,他采取行动,消除一切能让外国势力借力的可能性,从而拒绝一切外国“保护者”的介入。他免除所有教派的牧师的税收,并向阿塞拜疆巴扬和伊斯法罕的基督教学校提供物质支助。

此外,他与亚兹德的琐罗亚斯德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向城中的总督下达严格的命令,不许骚扰他们或任意征税。他还禁止舒什塔尔城强迫曼达人皈依伊斯兰教。

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以上措施,*府对比较反叛的、涣散的部族力量进行了有效整合,将长期脱离国家的分裂主义部落纳入中央管辖,而对较为温和的部落势力,采取服饰改造、习俗改造、语言普及等同化方式,逐步推动部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