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癞风的症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145503.html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45分左右,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德国科学家EmmanuelleCharpentier和美国科学家JenniferA.Doudna共同获得殊荣。
获奖理由为:
表彰基因编辑新方法的发展
"forthedevelopmentofamethodforgenomeediting."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被认为是在化学领域能够取得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化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其中有8年因故停发(、、、、、—年)。截至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次,有人获奖,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弗雷德里克·桑格(分别在年和年获奖)。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时所属机构
获奖原因
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柏林大学(德国)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柏林大学(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年
威廉·拉姆齐
英国
伦敦大学学院(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慕尼黑大学(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索邦大学(巴黎大学)(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柏林农业大学(今柏林洪堡大学)(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维多利亚大学(今曼彻斯特大学)(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莱比锡大学(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哥廷根大学(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年
玛丽·居里
波兰
索邦大学(巴黎大学)(法国)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南锡大学(今洛林大学)(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图卢兹大学(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苏黎世大学(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慕尼黑大学(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年
未颁奖
年
未颁奖
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威廉皇帝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今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年
未颁奖
年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
德国
柏林大学(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牛津大学(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格拉茨大学(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年
未颁奖
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哥廷根大学(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乌普萨拉大学(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慕尼黑大学(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
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哥廷根大学(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年
阿瑟·哈登
英国
伦敦大学(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
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
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亚琛工业大学(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
年
卡尔·博施
德国
海德堡大学(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
法本公司(德国)
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通用电气公司(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年
未颁奖
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发现了重氢
年
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镭学研究所(今居里研究所)(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
镭学研究所(今居里研究所)(法国)
年
彼得·德拜
荷兰
柏林大学(德国);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今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德国)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伯明翰大学(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保罗·卡勒
瑞士
苏黎世大学(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
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海德堡大学(德国);威廉皇帝医学研究所(今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柏林大学(德国);威廉皇帝生物化学研究所(今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
年
未颁奖
年
未颁奖
年
未颁奖
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今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
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赫尔辛基大学(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
年
詹姆斯·萨姆纳
美国
康奈尔大学(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今洛克菲勒大学)(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今洛克菲勒大学)(美国)
年
罗伯特·鲁宾逊
英国
牛津大学(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乌普萨拉大学(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基尔大学(德国)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
科隆大学(德国)
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英国
罗威特研究所(今阿伯丁大学)(英国)
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弗莱堡大学(德国);国家高分子研究所(德国)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年
莱纳斯·卡尔·鲍林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
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康奈尔大学(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
英国
牛津大学(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
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前苏联)
年
亚历山大·罗伯兹·托德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
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原捷克斯洛伐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
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
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英国)
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德国)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
米兰理工大学(意大利)
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牛津大学(英国);英国皇家学会(英国)
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哈佛大学(英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年
罗伯特·马利肯
美国
芝加哥大学(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
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德国)
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
英国皇家研究院(英国)
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耶鲁大学(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帝国理工大学(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
奥斯陆大学(挪威)
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生物化学研究所(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年
格哈德·赫茨伯格
加拿大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年
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
美国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洛克菲勒大学(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洛克菲勒大学(美国)
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帝国理工大学(英国)
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萨塞克斯大学(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
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格林研究所(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
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普渡大学(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海德堡大学(德国)
年
保罗·伯格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英国)
年
福井谦一
日本
京都大学(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罗德·霍夫曼
美国
康奈尔大学(美国)
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年
亨利·陶布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美国
洛克菲勒大学(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布法罗医学基金会(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
美国海*研究实验室(美国)
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加拿大)
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国);法兰西公学院(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
杜邦公司(美国)
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美国)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
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德国)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
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德国)
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耶鲁大学(美国)
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美国)
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哈佛大学(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
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无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
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南加州大学(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年
保罗·克鲁岑
荷兰
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德国)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美国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美国)
年
罗伯特·柯尔
美国
莱斯大学(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
英国
萨塞克斯大学(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
美国
莱斯大学(美国)
年
保罗·波耶尔
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和发现了离子转运酶Na+,K+-ATPase
约翰·沃克
英国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丹麦
奥胡斯大学(丹麦)
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
英国
西北大学(美国)
年
亚米德·齐威尔
埃及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
筑波大学(日本)
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美国
无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野依良治
日本
名古屋大学(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美国)
年
约翰·贝内特·芬恩
美国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
日本
岛津公司(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洛克菲勒大学(美国)
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
以色列理工学院(以色列)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以色列理工学院(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美国)
年
伊夫·肖万
法国
法国石油研究所(法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烯烃复分解法
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年
下村脩
日本
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钱永健
美国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美国)
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耶鲁大学(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美国)
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以色列)
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
特拉华大学(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根岸英一
日本
普渡大学(美国)
铃木章
日本
北海道大学(日本)
年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以色列
以色列理工学院(以色列)
准晶体的发现
年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美国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美国)
对G蛋白耦联受体的研究
布莱恩·克比尔卡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年
马丁·卡普拉斯
美国
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国);哈佛大学(美国)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迈克尔·莱维特
英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亚利耶·瓦谢尔
美国
南加州大学(美国)
年
埃里克·白兹格
美国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美国)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斯特凡·W·赫尔
德国
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德国)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
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年
托马斯·林达尔
瑞典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英国);克莱尔霍尔实验室(英国)
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保罗·莫德里奇
美国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美国)
阿齐兹·桑贾尔
土耳其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
年
让-彼埃尔·索瓦
法国
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国)
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
英国/美国
西北大学(美国)
伯纳德·费林加
荷兰
格罗宁根大学(荷兰)
年
雅克·杜波切特
瑞士
洛桑大学(瑞士)
开发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定
阿希姆·弗兰克
德国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理查德·亨德森
英国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英国)
年
弗朗西斯·阿诺德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乔治·史密斯
美国
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美国)
格雷戈里·温特尔
英国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英国)
年
约翰·古迪纳夫
美国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
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贡献
斯坦利·惠廷厄姆
英国
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美国)
吉野彰
日本
名城大学(日本);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日本)
表格来源:三思派
其他信息:纳米人、研之成理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