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社会过滤器你知道父母春节逼婚,是怎样起作 [复制链接]

1#

文/学乃身之宝

今年的春节虽然有些特殊,但这几年父母逼婚的问题一直存在。

很多单身年轻人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父母那么热衷于逼婚”、“为什么认为不结婚就是不孝”、“为什么晚点儿结婚就是丢人”,当然,父母对年轻人的做法也看不懂,“为什么到了结婚年龄还不结婚”、“为什么找个对象就这么难”,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各自立场不同、相互不够理解外,还有一个深层原因,那就是社会文化心理。

对于这个社会文化心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弗洛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可以给我们解释。

今天的文章,我就结合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来说说为什么春节期间,父母逼婚最厉害。

埃里希弗洛姆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和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家。他认为要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阐释了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的生存和精神处境,所以,他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思想特色是试图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综合起来。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或《自我的追寻》()、《健全的社会》或《理性的挣扎》()、《爱之艺术》()、《弗洛伊德的任务--他的人格和影响分析》()、()、《马克思论人》(),以及《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等。

弗洛姆阐释的社会无意识,是在总结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指社会被压抑的领域。

他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这本书中指出:“我所说的社会无意识是指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一个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当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

弗洛姆使用的“压抑”一词,来自于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层面的内容之所以会进入到潜意识中,就是因为人使用了“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文章中的无意识和潜意识意思相同。

在弗洛姆看来,每个社会都会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筛选,有些经验不能被觉察到或意识到,于是进入无意识层面,成为社会无意识,而有些经验会成为社会意识,也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需要遵守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制度等等,而这些就构成了一个社会体系。

那么,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通过什么方式来筛选那些思想体验呢?弗洛姆给出的答案是社会过滤器。

在弗洛姆看来,每个社会构成的社会体系,就像是一个过滤器,只有通过过滤器的思想经验才能被意识到,而不能通过的,就被压抑到社会无意识中。

社会过滤器通过三种方式来起到压抑的作用:

第一种方式是语言。

不同语言用来表达某种感情经验的词语会不同,而且它们的句法、语法等意义也不同。尤其是特定文化系统的语言,侧重表达某一方面时,会忽略其他方面。

比如,“下雨”这个动词,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是在屋里看到外面下雨,也可以是有人说外面下雨了。另外,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语言幽默也是不同的,而这些都是语言的过滤,它决定着哪些经验排除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哪些经验可以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

第二种方式是逻辑。

每个社会的意识都有一套逻辑,它会在一种特定的文化领域起着直接指导人的思维作用,而那些不符合这套逻辑的东西,就很难被人们意识到。

比如,我们可以体验到的又爱又恨的悖论逻辑,在中国的思想中可以占主导地位,但在其他国家就很难被认同。另外,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国的父母可以把打骂孩子当作爱孩子的方式,而在西方则把打骂孩子的父母当作犯人,而这就是背后的文化逻辑不同导致的。

第三种方式是社会禁忌。

社会禁忌是社会过滤器的最重要部分,因为社会的禁忌将宣布哪些思想和感觉是不合适的、被禁止的、危险的,就会阻止它们达到意识这个层次。

比如,在好战的部落中,成员们需要依靠屠杀和抢劫为生,有人可能觉得那是罪恶的行为,但是他们很难觉察到这种情感。因为这种情感与整个部落的情感是冲突的,不能进入意识层面,否则就是和整个部落作对。另外,现在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是一种禁忌,就像嫁出去的女儿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等等。

总之,在弗洛姆看来,每个社会都存在一整套的社会过滤器,制约着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不仅规定了这个社会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规定了人们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

前面分析了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以及社会过滤器如何起到压抑作用的,那么,这些内容是如何成为春节逼婚的深层原因呢?

首先,来看看语言是怎样逼婚的。

春节期间,父母可以抓住面对面催婚的机会,开始猛烈“进攻”,甚至会直接安排相亲;春节聚会,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场,这给他们带来了“助攻”的好时机;另外,周围人的议论,以及媒体的不断报道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逼婚的,试图说服年轻人赶紧找对象结婚,于是逼婚成了春节的一件大事。

其次,来看看逻辑推理在逼婚时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在父母看来,孩子不结婚,就是不孝,而这个“不孝”的结论,自然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父母还认为,如果到了适婚年龄,还没对象,就是给他们丢人,而这个让父母没面子的事实,当然也会给孩子带来焦虑,这些就是父母的逻辑,它让孩子们必须接受,其实就是压抑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再次,来看看社会禁忌是如何参与到逼婚中的。

逼婚或催生的父母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他们看来,不结婚,或不生孩子就是社会禁忌,是不允许的。

特别是在春节,这个具有祭祀功能的节日,逼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如果不结婚,不生孩子,就是对不起列祖列宗,而父母之所以逼婚,就是要完成他们自己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孩子们都要结婚生子。

另外,很多父母把不结婚的人看成是“异类”,认为他们是不完整的人,也是不被社会接纳和允许的,而这些就是通过社会禁忌来逼婚。

可见,春节期间,父母的逼婚、亲戚朋友的“助攻”,以及身边人的议论和媒体的探讨,通过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构成的社会过滤器试图改造年轻人,让他们听从父母的安排,顺从社会文化习俗,以让他们“随大流”,不要“特立独行”。

春节,是一个塑造人的最佳时机。但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活出自己,而不是压抑自己。

在弗洛姆来看,社会过滤器造成了人的各种限制,而人应该成为完整的人。

他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论述到:“精神健康的人是创造的和没有异化的人;他使自身与世界建立起友爱的联系,运用他的理性去客观地把握现实;他感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同时又觉得跟他人是一体的;他不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而是自愿地接受良心和理性的合理性权威;只要他生存着,他就会不断地发展自身,他把生命的赠予看作是他最宝贵的机会。”

健全的社会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26.6购买

可见,在健全社会中,人应该居于中心地位,全部社会的安排都服从于人的成长这一目的。人应有的样子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力和活力,既自由又不孤独。

那么,对于现实中被逼婚的我们来说,该怎么做呢?

其一,提升自己的觉知能力,认识到社会过滤器限制作用。

觉知能力,就是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压抑的能力。当我们意识到,父母逼婚的深层原因时,就会明白,那是他们的社会意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扩大自己的意识范围,不让自己局限在父母的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中。比如,我们可以不认同父母的逻辑,明白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选择。

其二,释放社会压抑,敢于活出自己。

弗洛姆提倡的健全社会,在当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在鼓励我们活出自己,释放社会压抑。

我们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何时结婚、是否结婚,以及是否生育,这些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而不是服务于父母的逻辑和社会禁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选择。

其三,选择做一个完整的人。

弗洛姆说:“意识代表了社会的人,代表了个人所处的历史现状所造成的偶然的局限性,无意识代表了植根于宇宙中的普遍的人、完整的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完整的人,要看到自己被压抑的那部分意识,敢于做自己。就像苏格拉底那样,敢于为坚信的东西去斗争,哪怕付出生命。

当然,应对父母的逼婚,不是要我们以死抗争,而是要我们敢于捍卫自己的真实想法。

很多人之所以那么惧怕父母的逼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敢做决定,而不敢做选择,就不是在为自己活,而是为他人而活,自然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总之,通过对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分析,我们看到社会过滤器在父母逼婚中的深层社会原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敢于活出自己,看到无意识的作用,做一个完整的人。

用武志红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在关系中成为你自己”。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