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字军东征只为掠夺财富中世纪奔腾的欲望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愈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228/5964855.html

01缘起:去把十字架染红

年秋,阿尔卑斯山以北弥漫着的雾气遮住了日光,铅灰色的阴影将西欧诸国尽数笼罩。

11月19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勒芒召开公会议。

议程前八天是枢机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等高级神职人员对基督教信仰问题的讨论对齐,同大部分公会议一样,然而最后一日,教皇从克勒芒大教堂中走出,此时的庭前广场上站满了嗡嗡骚动的人群,他们分别是与会的神职人员、得到邀请的诸侯骑士,与闻风而来的平民。

乌尔班二世在众人面前高声发表演讲,他重申了《圣经》中遍地流着奶与蜜的梦幻乐园耶路撒冷,又提到塞尔柱突厥人对圣地基督徒的蹂躏,而这一切之所以发生,他说,都是因为基督徒的腐朽。想要瓦解罪恶,重获天国不朽的荣耀,就“向东方出发吧!不要犹豫,不要彷徨。为荣耀我主。去吧,把十字架染红!”

JeanColombe,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勒芒公会的布道动员,ca..viaWikipedia.

人群闻言热血沸腾,被鼓舞的农民们甚至没有等到定好的出发日就自行前往东方。

中世纪最重要的篇章十字军东征自此拉开序幕。

02浮光:十字军简史

英文中crusade一词的词源可追溯回拉丁语的crux——被打上十字标识,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的苦像,乌尔班二世在年呼吁的也正是一场解放现世的基督徒、收复失地,为来世赎罪的圣战。

古斯塔夫·多雷,狮心王理查攻打雅法,ca..

然而当事人很可能没有想到,十字军活动随后燃起的火光点亮了中世纪整个黑暗的夜空,最终演变成一场复杂的宗教军事行动。从征服地看,十字军包括传统的圣地十字军、伊比利亚十字军、北方十字军(北海到波罗地海沿线国家)等;从参与者看,除了诸侯的武装外,十字军还包括贫民十字军、少年十字军、牧羊人十字军等;此外,随着西欧各教派的兴起,十字军的征服对象除了以穆斯林为主的异教徒外,还囊括进了虽然同样信仰基督教,但对教义解释离经叛道的异端派别,最典型的是阿尔比十字军。

站在遥远的今天,很难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十字军活动梳理出清晰的发展轨迹,不过人们最关心的始终是远在东方异教徒蹂躏下的同胞,而有实力与义务发兵的也始终是皇帝、国王与诸侯。因此,尽管缺乏准确性,但中文惯称的“十字军东征”确实抓住了这场运动的精髓。

一副关于年近东地区局势的地图,标注红色十字的为十字军国家.viaWikipedia.

春去秋来,去往东方的战士们先后建立了埃德萨、安条克、的黎波里、耶路撒冷四个十字军国家,以及西海岸一系列狭长的港口基地,十字军辉煌一时。

然而征服也许容易,维持治理却很难。

人员补给短缺始终是个难题。西欧与中东在陆地上间隔着安纳托利亚半岛,在海洋上被地中海分开,运输线鞭长莫及,而与本地的异教徒通婚又会招来西方的谴责,降低十字军的声誉,从而进一步切断西欧的诸侯、贵妇对东方的财政物资支援,因此,东方的统治者们只能勉力维持防御。

但这只能暂时减缓问题发展的速度,缺兵短粮、戍守无人仍旧导致打下来的疆土又慢慢转移回穆斯林手中,圣城耶路撒冷更是几度收复,又几度失去,东方成了烫手山芋。尽管历任教皇在风烛之年都还极力敦促西欧的统治者们进行十字军东征,然而在看到不到任何希望改善境况的情况下,皇帝、国王与诸侯纷纷将野心留在了西欧。

多米尼克·帕佩蒂,阿卡围攻战,ca..viaWikipedia.

年,持续了两百年的十字军气数将尽,随着东方最后一个据点阿卡的陷落,昔日幻梦轰然落幕。

03经济:贪婪的欲望

历史研究者在回看十字军东征时总是试图回答,为什么偏偏是在黑暗的中世纪爆发了这样一场兴师动众的军事运动?又是什么驱使着教皇的执念、诸侯的盲目与众人的癫狂,令他们在征服活动频频失败的情况下,足迹仍旧踏遍欧亚非三块大陆?

最常见的归因是对财富的渴望,更直白点说,是经济因素。

电影《天国王朝》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在基督徒军队占领耶路撒冷近年后,欧洲忍受着萧条和穷困,农民与地主纷纷奔向圣地,寻求财富与救赎。随后一段暗蓝色的镜头语言也无一不强调西方的凋零。

《西欧中世纪史》疆域、气候与农作物

中世纪是农业社会。然而由于西欧的疆土有限,气候环境不如两河流域适宜耕种,再加上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掌握不足,生产效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地主和农民普遍贫困。这一切本是可以忍受的,但随着世界贸易增加,以及后期从圣地返回的十字军、朝圣者增多,对比带来伤害,贫民与地主都对东方的富庶心向往之。

再进一步分析,当时的经济制度是农奴制,耕地的农民需要向统治者与教会分别纳税。贫穷的问题在底层阶级进一步加剧,对于一部分农民来说,活下来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十字军,去往东方。

此外,十字军东征中后期征服者们目标的转移也印证了这一说法。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由于威尼斯共和国的参与,最终围攻的是黎凡特贸易航线的中转站——君士坦丁堡,此后十几年,随着伊斯兰的阿尤布王朝在黎凡特的政治和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埃及迁移,第五次和第七次十字军分别剑指达米埃塔和埃及内陆。

萨拉丁去世时阿尤布王朝的领土.其后两个侄子分别以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为中心展开竞争.viaWikipedia.

凡有对比,就有落差,凡有落差,就有了动力因。如果西方社会不是贫瘠而萎缩,那么享受当下不是很好么,统治者何必冒着后方失守的危险千里迢迢,骑士与师从们又为何要一呼百应。

掠夺财富的说法确实很有道理,然而它会是唯一的原因吗?

为什么西方社会没有选择劫富济贫、内部调节?又为何贯穿十字军东征的主线集中于圣地,而不是伊比利亚半岛,或是南下北非?

04政治:权力的游戏

公元4世纪,古罗马一分为二,以东罗马命名的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公元6世纪时领土曾西至阿尔卑斯山,东到叙利亚,而后下行埃及,又沿北非向绕行回伊比利亚,除了法兰克帝国的一小块缺口外,疆域几乎能将地中海沿岸围成一个闭环。

公元年时的拜占庭帝国疆域.viaWikipedia.

然而随着穆斯林崛起,东方群雄辈出。年,拜占庭与占塞尔柱突厥人在曼齐刻尔特对战,惨败后遗失了安纳托利亚半岛和亚美尼亚地区,自此帝国由盛转衰。而后数年内,耶路撒冷失守,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频频派特使到西方求援。

曼齐刻尔特战役后的拜占庭帝国.viaWikipedia.

而西欧在经历了一系列混乱的权力倾轧后,转型为多民族、多国家的封建社会,宗教层面信仰天主教,世俗层面由皇帝、国王、诸侯、骑士等统治者层层向下管理。

然而骑士间私斗频发,社会收紧对其约束,但西欧疆土有限,诸侯总要通过不断的疆土扩张带来人口与税收,维持国家运转,这其间小规模战争与私斗的界限并不易区分。另一方面,骑士的本职便是战斗。

社会内部的矛盾与东西方冲突交织在一起,令西方社会没有选择劫富济贫,而是祸水东引,这正是乌尔班二世发在克勒芒广场上发表演说时的社会背景。

但倘若抛开信仰的部分不谈,教皇做此决定也有其自身利益的考量。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教皇有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理论上他们一个负责现世肉体的平安,另一个守护灵魂与来生,各司其职。然而德意志的国王要经过教皇的手验证加冕才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而教廷圣职的叙任权又有赖世俗君主的执行。

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viaWikipedia.

卡诺萨之辱是叙任权斗争的开端,事件本身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站在雪中一个月,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求饶告终,然而短暂的间歇后,亨利四世对格里高利七世的势力展开了缓慢而彻底的清除,直至其继任者乌尔班二世上台时,教廷的权势跌至冰点。

对乌尔班二世而言,十字军东征是重获声誉的好机会,事实也正是如此。及至发起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英诺森三世时,教廷的威望已然如日中天。

然而这场神权与皇权的较量并没有就此收尾,一百多年后,皇帝腓特烈二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九世换了一种形式再次交锋。作为基督徒,皇帝有义务东征解放同胞,然而作为统治者他的国家未必允许他大动干戈,最终腓特烈二世通过折中的外交和谈完成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在这场世俗与神权的对弈中,主角还有一个摇摆不定的第三方利益集团。

意大利北方诸国热衷经商,尤其是沿海城市,早在文明之初便发展海上贸易,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航线安全,慢慢组建起强大的海军。而经历了最初的十字军东征后,西方的君主们都意识到跨越失控的安纳托利亚半岛过于危险,从地中海的航运军队才更加安全,但十字军的主力国家中,法兰西和德意志都偏向内陆,缺乏成熟的海军。因此在后来的东征活动中,十字军大多从陆路到意大利集合,在那里雇佣威尼斯、热那亚等国家的船只水手,再从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布林迪西、墨西拿等港口前往东方,中途经塞浦勒斯稍作休整后,在黎凡特沿岸登陆。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神圣罗马帝国陆路vs英法海路路线

随着教皇与君主对海军的依赖进一步加深,垄断市场的意大利海上贸易国家也就有了话语权,第四次十字军发展的轨迹几乎完全是由威尼斯人主导的,而他们把目标定在了住满了东正教基督徒的君士坦丁堡。比起信仰,商人总是更看重自身利益,威尼斯人一方面渴望扩大在拜占庭的外贸特权,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打压其竞争对手热那亚的势力。

古斯塔夫·多雷,威尼斯执政官丹多洛为十字军布道动员,ca..

政治利益有点像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通过各利益集团的动态调整,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的微妙平衡。一开始的东西方冲突与社会内部的压力奠定了十字军对外的基调,而每次东征时占主导的利益集团又决定了东征的具体方向。

否则,教皇无兵,平民百姓如何远渡重洋打败孔武有力的穆斯林?诸侯无船,众骑士又如何在不死伤过、半筋疲力尽的情况下穿越异教徒丛生的安纳托利亚半岛?

05文化:信仰的时代

尽管从政治因素分析展开叙事时,皇帝与商人看似全无信仰,但这只是理论的分层,中世纪本质上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人人愿为天国的席位而战,只是由于他们生活于世俗,多数时候需要几者兼顾,因此与格外纯粹而理想的教皇有诸多争端罢了。

而被信仰着的宗教,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是排他的一神论。情况好的时候,这些有经人将自己土地上的异教徒当作二等公民,差的时候就干脆杀掉。

年,德意志近七千名朝圣者在圣地附近被袭,约五千人被杀死,其余被贩卖为奴。这些人之后的归宿早已无迹可寻,大概是上帝为他们做了最终的安排。

米开朗基罗,末日的审判,ca.-.viaWikipedia.

《启示录》传言,当末日来临时基督耶稣会重归耶路撒冷,对众人进行一一审判,善者入天堂,恶人下地狱,故而基督徒要约束自身,保持灵魂的纯洁。可罪恶总是如影随形,于是基督徒就需要通过真挚而频繁的祷告、购买赎罪券、去耶路撒冷朝圣等方式进行赎罪,而乌尔班二世在年的演讲又他们增加了一条选择:去耶路撒冷,与异教徒进行流血的斗争。

因此腓特烈二世虽然收复圣地却招来骂名滚滚,牧羊人对着耶路撒冷没有被基督徒鲜血染红的城墙也只能沉默地摇摇头。中世纪的信仰就是这样纯粹而绝对。

06尾声:三位一体

掠夺财富是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吗?是的。

但它是唯一的原因,甚至算是主因吗?未必。

中世纪是一个没有政教分离的时代,但本文还是使用现代视角将其拆解为三位一体的结构,经济的维度为十字军东征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因,而政治冲突又赋予了它对外的基调、每一次具体发展的方向,信仰则在另一个维度上持之以恒地提供着让一切立足的基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