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年前后,奥地利画家古斯特夫·克里姆特(GustavKlimt,-)开始确立自己的肖像画风格:他的人物除了面部和裸露在外的身体某些部位之外,其余的躯干部分总呈现出一种平面构成的意味,然后再以色彩明亮的细小几何图案或线条纹饰填充这些部分,最终形成一种被称为“画出来的镶嵌”(Malmosaik)风格。而这种绘画风格也一直伴随着克里姆特,直到年他生命的终点。但就在他逝世不到半年时间,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11月11日,德国人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签署停战协议,历时四年余、席卷五大洲、仅*事人员丧生就高达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巴黎彗星》(保罗·克利,年),现藏于莫斯科普希金国家美术馆
大战虽然摧毁了旧世界,但新的世界秩序却并未随战争结束建立起来,甚至在停战之初战胜国内部处置战败国的价码也没有谈拢。在局部地区(如英国和爱尔兰、波兰和立陶宛、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以及苏俄内部),战争则仍在继续;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和流感。然而在这个充满了动荡与不安(在德国尤其如此)的时代,到处充斥着对新观念、新欧洲、新人的渴望。只不过因着无人知晓前路在何方,无论是为了维持现状,抑或是为了创造(乃至拯救)未来,当时人的种种行动间便无可避免地孕育着新的暴力与牺牲者。
正因为战争结束、重启和平带来了机会,也潜藏着危险。《彗星年代》的作者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DanielSchnpflug)选择以德国画家保罗·克利(PaulKlee,-)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作品《巴黎彗星》(DerKometvonParis,)作为本书的起点:这幅画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走钢丝的人,在他的脚下是象征人类世界与统治的巴黎埃菲尔铁塔,而在他的头顶则是代表不受控制、无法预见的彗星——它预示着“历史性事件的爆发,影响深远的变革,抑或是彻头彻尾的灾难”。而画中的走钢丝者则代表着生活在年这个在“狂热与失败主义”氛围中来回摇摆时代的芸芸众生。
尽管在舍恩普夫卢格看来,《巴黎彗星》是体现介于战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内心惶恐与心理落差的绝佳例子,但他在落笔之时却采用一种类似克里姆特式的镶嵌手法,以一个个时代见证人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呈现-年这个被他称为“彗星年代”(Kometenjahre)的时代的急速变化与不确定性。
“彗星年代”的“走钢丝者”
《彗星年代》的叙述对象即“走钢丝的人”,书中共涉及23位主要人物,还有许多人以各种关联人的面貌出现。而在这些“走钢丝的人”中,有*治家、艺术家、音乐家,有女作家、女性报人和名媛,还有普通士兵、*官,未来的阴谋家和民族解放斗士,他们之中既有声名显赫的名人,也有普通人或至少在当时尚岌岌无名的人士。这些人物共同描绘出一幅在欧洲各国*治和经济遭受严重打击,革命热情与民族自决意识(乃至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时代摸索前行的人物群像。
《彗星年代:,世界重启时》
*治家与自由*团成员
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MatthiasErzberger,-)和鲁道夫·霍斯(RudolfH,-,《彗星年代》一书译作“赫斯”,但为避免与同名的纳粹二号人物鲁道夫·赫斯[RudolfHe,-]混淆,本文译为“霍斯”,特此说明)无疑是书中的主线人物。前者是个人命运与战后初年德国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治家;后者日后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但在一战结束之初还是刚走下战场的年轻小伙。尽管这两个人在现实中从无交集,却在本书的语境下构成了战后至二十年代初德国社会充满紧张与对立的两极的重要象征。
虽然埃茨贝格尔对外并不放弃为德国争取利益的抱负与尝试,对内也从不推诿*治重任,但作为年11月11日签署停战协议的德国全权代表,年5月主张接受《凡尔赛和约》对德处置方案以保全德国的*府高官,以及从年起主导财税改革的国家财*部长,他越发成为德国*坛不受欢迎的人,被视为“令人作呕的叛国者”甚至是“社会的痼疾”,不仅遭到右翼分子和媒体的敌视和排斥,甚至连一贯反对暴力、对德国能够摆脱混乱迈向民主共和国保持希望的女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KtheKollwitz,-),也在年时相信埃茨贝格尔是以权谋私的投机者。而霍斯的经历则完全是恩斯特·冯·萨洛蒙(ErnstvonSalomon,-)小说《亡命之徒》(
Gechteten
,)的现实写照:从溃兵到阴谋者再到罪犯,最后加入纳粹*卫队。年背叛家庭的霍斯很快加入了一个叫“罗斯巴赫”自由*团,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并于当年秋天前往巴尔干。当成千上万的德国的*人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战后走向终点而新*府对此无能为力,一方面他们作为*人的荣誉感遭到伤害,憎恨执行“妥协*策”的共和国,因此不惜加入自由*团诉诸暗杀和暴力,另一方面,为了谋求生计和荣誉,他们前往波罗的海投入新的战斗,然而当《凡尔赛和约》签署断送了这最后一条生路,这些*团成员对于当局的仇恨就越发强烈。
年8月26日,埃茨贝格尔被两名前自由*团成员、右翼分子杀害。而在本书正文的最后则记述了年5月31日夜晚霍斯枪杀了一个被认为出卖了自己同伴的“叛徒”的过程。霍斯给出的理由是“既然德国法庭不可能审判他,我们就按照一种由我们这些生于患难年代的人自我赋予的未成文法来审判他。埃茨贝格尔的死与霍斯的谋杀行动由此构成了某种特别的相互印证关系。
女报人与女作家
大战的行将结束首先给予年轻的法国姑娘路易斯·韦斯(LouiseWeiss,-)突如其来的机会,一方面,她的个人职业生涯在年出现重大转折:当年1月,由她一手创办的*治周刊《新欧洲》(L’Europenouvelle)创刊号问世,只不过由于没有女编辑的先例,韦斯只能以“编辑部女秘书”的头衔投入工作。虽然连她的母亲都不能理解她在这方面的出人头地,但以女性的身份闯入男性主导的新闻界仍足以让她成为20世纪早期争取男女职业平等并付诸实践的女权先驱之一。另一方面,年巴黎和会演变为战胜国争取利益、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结果让她十分失望,她发现自己追求的欧洲团结与新秩序远未到来,相反各国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战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放逐之后,她从满怀赤忱的理想主义者转变为更务实的记者和杂志经营者。
战争与和平的重大转折同样也为英国人维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带来了职业突破:她成了一名职业作家,随着小说作品的畅销,逐步在文学圈站稳脚跟,还成为社交圈的红人。但与身处大陆的韦斯不同,伍尔夫所在的里士满与世界大事距离遥远,她只是从担任*府要职的亲戚那里掌握时*消息,战争和战后岁月对她的生活并不构成重大冲击:实实在在的变化可能仅限于战后“由罢工导致的雇人难”或是某些甜点的市场供应增加。尽管如此,在伍尔夫看来,无论是年的停战庆典,抑或年庆祝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不过是满地垃圾、乱哄哄的下等人狂欢,是一种安抚民众的手段,她开始通过笔下人物的意识与心理,传达自己对战争爆发的社会根源及其对英国社会影响的思考。
民族独立人士
随着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和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崩溃,不仅一批原本隶属这些帝国的中东欧国家在年取得事实独立地位;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10月麦加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HusseinibnAli,-)之子费萨尔(Faisal,-)在“阿拉伯的劳伦斯”托马斯·E.劳伦斯(ThomasE.Lawrence,-)的协助下攻入大马士革,终结那里的土耳其人统治,阿拉伯民族的独立似乎也指日可待。而在此之前,美国总统威尔逊已在他的“十四点原则”中明确提出实现民族自决,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战胜国内部试图争取民族独立、摆脱殖民统治的“少数人”的希望因此也被点燃:在爱尔兰,年12月,当选英国下院议员的新芬*代表宣布爱尔兰独立并发起武装斗争,随后演变为爱尔兰共和*反对英国在爱尔兰统治的游击战。在印度,甘地号召发起全面罢工行动,以抵制英印*府出台压制民众骚乱“罗拉特法案”;随后民众游行示威在年3-4月间先后在德里、拉合尔、阿姆利则和孟买多地爆发。
然而这些地方的独立诉求均未取得成功。年4月印度阿姆利则的机会就造成了数百人死于英*枪下,行动的失败使甘地在年改变斗争*策,从过去号召印度民众不服从转变为不合作——以和平手段广泛抵制英国产品,抗税,拒绝在殖民当局担任公职等。但他以和平方式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梦想随着他年以煽动罪入狱而变得不可能实现。相比之下爱尔兰独立运动则表现得更为激烈,由于爱尔兰共和*针对当局的暴力行动已升级为战争,年8月,著名的独立分子、科克市市长特伦斯·麦克史威尼(TerenceMacSwiney,-)以“发布煽动性文章与文件”遭逮捕,为了争取获释他以绝食抗争,尽管得到了全世界媒体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