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http://www.znlvye.com/↓↓↓↓↓↓↓↓↓↓↓↓↓↓↓↓↓↓↓↓↓↓↓↓↓↓↓↓
我曾经试图在他国的土地上寻找当年奥斯曼的影子。
在埃及、约旦和黎巴嫩,或者远望沙特和叙利亚时,我都希望能看到当年苏丹统治时代留下的痕迹。甚至后来我离开埃及后,乘船南下去那个叫作苏丹的国家,那儿也曾经从名义上从属于奥斯曼帝国。
然而有趣的是,我可以从这些国家找到更为久远的历史,却看不到任何关于奥斯曼人的痕迹。与其说奥斯曼帝国被当年的臣民们遗忘了,毋宁说被掩盖了。
在埃及,处处都是古埃及法老们的雕塑和遗迹。埃及人虽然已经说起了阿拉伯语,信仰了伊斯兰教,却仍然以异教的古埃及为荣。商店里陈列的是图坦卡蒙(T)的金面具、荷鲁斯和斯芬克斯的神像,大街上处处是以拉美西斯或者内弗蒂蒂命名的酒店。这里还有埃及艳后克利奥巴特拉游泳的海滨、温泉,亚历山大的神庙,以及萨拉丁(S)建造的城堡,却看不到任何关于奥斯曼帝国的记号。对埃及人来说,臣服于奥斯曼人的历史是必须忘掉的。
在约旦和黎巴嫩,人们纪念的是罗马帝国的遗迹,杰拉什(J)、巴尔贝克(B)、比布鲁斯(B),一个个灿烂光辉的名字让阿拉伯人陶醉不已。他们都以被罗马帝国征服过、成为奥古斯都的奴隶为荣,却从来不想回忆奥斯曼时期的事情,虽然奥斯曼时期的政策要比罗马宽容得多。
整个中东都恰好处于遗忘期,要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帝国忘掉,仿佛这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这些国家之所以这么对待奥斯曼,是在不自觉间跟随欧洲的思潮。奥斯曼人不管如何宽容,在欧洲人的眼里始终是一个蛮荒的帝国。它的苏丹竟然能娶无数的老婆,这让欧洲的国王和僧侣们多么妒忌,仅此一条就足以说明它的落后。欧洲人的心态又影响了阿拉伯人,让他们也不愿意承认这个对他们影响巨大的帝国。
但不管他们多么想遗忘,奥斯曼仍然是近代时期最大的霸权之一。我曾经在土耳其、黎巴嫩和埃及都看到过地中海,这个海曾经是罗马的内海,但不要以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地比罗马小,虽然它只囊括了地中海的东部,但它曾经深入到东欧的大森林中,将黑海当作了内海,同时控制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文明发源地: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东的两河流域以及希腊半岛。它控制了世界上除罗马之外的所有圣城: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麦加、麦地那和亚历山大。
就算是它崩溃后,所有离它而去的碎片地区也并没有立刻获得安宁。实际上,从奥斯曼帝国剥离出去之后,中东的乱局才正式开幕。不管是叙利亚的内战,还是巴以冲突的恶果,以及伊拉克的独裁和混乱,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次的权力重塑。
可以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是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产生了诸多中东国家,但地震之后,由于各个国家的领土和边界如此混乱,所以必然造成无数的余震,一直持续到今天。
奥斯曼帝国对于中东的统治带着世俗和神权的双重色彩,土耳其苏丹既是世俗的统治者,也拥有着哈里发的称号。哈里发这个称号来自先知穆罕默德之后建立的阿拉伯帝国。所谓哈里发,最初被认为是先知在俗世的继承人,负责统治人间事务;后来,哈里发不仅管俗世,也成了宗教领袖。
古老的阿拉伯帝国被蒙古人毁灭,最后一个哈里发被蒙古人杀死,伊斯兰的宗教权威也逐渐转移到了土耳其人手中。奥斯曼土耳其在征服了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M)后,它的苏丹给自己加了一个哈里发的称号,成为集宗教和世俗权威于一体的统治者。
奥斯曼人崛起,恰逢原来中东的霸主阿拉伯人处于四分五裂的衰落期。当年伟大的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早已经成为过去,阿拉伯人再次回到了崛起之前的原始状态。
在奥斯曼统治下,阿拉伯人虽然成了被统治民族,但却拥有较大的自主权,甚至还获得了不少好处。由于帝国疆域广阔,他们可以方便地在帝国内迁徙,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借此保持了经济上的独立性。
唯一边界明确的地区是埃及。埃及的统治者虽然名义上服从于奥斯曼苏丹,但从拿破仑战争之后,就几乎是独立地行使统治权。埃及的统治者还采取了和英国交好的政策,不知不觉间成了英国的保护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人为了对抗奥斯曼,试图寻求阿拉伯人的支持,唤醒阿拉伯人光荣的过去,让他们意识到:在一个突厥人的帝国内部苟活,是阿拉伯人的悲哀。这种宣传是阿拉伯人试图遗忘奥斯曼帝国的原因之一。
宣传之外,英国人还在阿拉伯人内部寻找地方势力进行合作,鼓动他们起来造反。除了英国已经控制的埃及之外,当时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主要是两个家族:一个是位于半岛内陆地区(内志)的沙特家族,另一个是位于圣地汉志(H,现在属于沙特)附近的哈希姆家族。
在战争之前十几年,沙特家族的领袖伊本·沙特刚刚夺取了利雅得,正处于需要巩固的时期。英国人敏锐地觉察到他需要钱,于是立即提供了一笔年金,获得了沙特家族在战争中的忠诚。
对于哈希姆家族,更加棘手。和沙特家族相比,这个家族的历史更为悠久,一直把阿拉伯人的荣誉视为第一要务。哈希姆家族控制的土地也更有战略意义。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所在的地方叫汉志,这个地方如今属于沙特阿拉伯,但在一战时期,汉志却是哈希姆家族的领地。哈希姆家族家长侯赛因·本·阿里(HA,SM)获得了奥斯曼帝国的任命,成为汉志总督。但这位汉志总督并不感激奥斯曼苏丹,他已经意识到:阿拉伯人需要脱离土耳其人的统治,建立属于阿拉伯人的国家。
当英国人来联合侯赛因·本·阿里时,他乘机提出,只有英国人帮助阿拉伯人建国,双方才能联合。根据协商,到战争结束后,英国人支持阿拉伯人脱离奥斯曼统治,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这个阿拉伯国家包括阿拉伯半岛的一部分和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北到阿勒颇,南到波斯湾,东到伊朗边境,只有一些已经存在的小国,如科威特、也门、阿曼,以及若干叙利亚城市可能不包括在内。
侯赛因·本·阿里是战略眼光一流的政治家,他从一开始就试图建立统一的政权。如果按照他的设想,能够把整个中东的阿拉伯人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也许真的可以避免未来的百年战乱。除了他本人以外,他还有几个能干的儿子来帮助他实现梦想,他们分别是阿里(A)、阿卜杜拉(A)和费萨尔(F),后来分别成了汉志、伊拉克和约旦的国王。
但不幸的是,侯赛因·本·阿里的谈判对手却是英国人。他以为英国人会像阿拉伯人一样守信用,但这个看法却落空了。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承诺是无比重要的,一旦承诺,就必须遵守。即便到了现在,阿拉伯人仍然遵循着与古代一样的原则:不管是做买卖还是谈政治,在谈判的过程中吵架是正常的,可一旦达成协议,做出了承诺,哪怕是口头承诺,也必须无条件履行,否则就会受到安拉的惩罚。但英国在政治实践中,却慢慢地形成了另一套规则:只要没有成为双方签字的正式条约,任何谈判时的协定、个人的口头承诺等,都不承担强制履行的义务。
在将侯赛因·本·阿里争取到反抗奥斯曼人的行列后,英国政府却并没有将他的要求当回事,转手将整个叙利亚许诺给了法国,并许诺给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定居权,加之英国人要利用沙特家族牵制侯赛因,不可能将双方的领地合并。这些相互冲突的约定使阿拉伯人所居住的地区不仅没有联合,反而被切成了小块。
沙特家族所控制的阿拉伯地区也在继续走自己的道路,只是那时的沙特还没有现在这么大,不包括汉志地区,只有半岛北部广大的沙漠地带。
在中东地区几乎没有影响力的法国,按照约定也派出部队进入了叙利亚,从英国军队手中接过了控制权。在此基础上,法国再次将叙利亚拆开,分成了大黎巴嫩和叙利亚两部分,这个地区进一步碎片化。
随着阿拉伯的征服,马龙派这个孤立的基督教派别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并在小黎巴嫩占了人口多数。
在小黎巴嫩,除了基督教马龙派之外,还有一小部分正教徒。而伊斯兰教徒则大部分来自一个特殊的派别——德鲁兹派。
从根源上来说,德鲁兹派属于什叶派的一支,但在教义中充满了神秘主义的气氛。当然,在叙利亚的任何教派,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杂入了太多的神秘主义。这些神秘主义的来源或许来自于希腊哲学,或许来自于波斯的拜火教。再加上德鲁兹教徒奇怪的装束(每个男人都戴一顶圆筒小帽),不管是正统的什叶派还是逊尼派,都认为这个派别有些另类。我在贝鲁特遇到的巴基斯坦马麦德甚至说,如果不事先知道他们属于伊斯兰教徒,就算碰见,也闻不出他们的伊斯兰气味。
到法国人接手叙利亚时,法国人希望加强对这个小黎巴嫩地区的控制权。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由于挨着地中海,拥有良港,它的战略价值要比叙利亚其他部分大得多。
但这个地区也是最难管理的一个地区,因为这里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治意识,在行政机构里,基督教马龙派也过于强势。如果一个派别过于强势,它就会骄傲自大不听话。法国人决定进行合纵连横来对付它。
法国人的方法是:将叙利亚其他一些伊斯兰教占多数的地方划归给黎巴嫩,这些地方在黎巴嫩和叙利亚边界附近,在几百年来就从属于大马士革,以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为主。这就是大黎巴嫩的来历。大黎巴嫩包括贝鲁特,也包括北方的的黎波里、南方的泰尔和西顿,加上贝卡谷地和巴尔贝克,这些地方构成了现代黎巴嫩的疆域。
随着黎巴嫩的扩大,逊尼派人口陡然间增长了八倍,什叶派人口增长了四倍,马龙派的优势地位被削弱了。伊斯兰教徒的地位上升,但相对于基督徒,仍然处于微弱劣势。
这次划界还为黎巴嫩和叙利亚之间留下了纷争的隐患。叙利亚一直对领土损失耿耿于怀,并以此为借口,在危机时干涉黎巴嫩政治。
而除了黎巴嫩之外的其余叙利亚地区也被分成了三部分。法国人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直到法国人最后因为控制不住局势而撤出时,叙利亚三区才又合并为一个国家。同时,原本属于叙利亚的安塔利亚由于土耳其的阻挠,没有回归叙利亚,而是在法国人的默许下划给了土耳其,这给土耳其和叙利亚之间的争端留下了伏笔。
在法国的影响下,两个并不存在的国家被创造出来,并留下复杂的宗教问题,造成了百年争端。
在叙利亚的南方和东方,则是英国主导的几个国家。英国人的策略是:在托管的土地上建立当地人的政权,形成新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交给了当地人,但却在经济上服务于英国人,在政治上依靠英国政府的帮助,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
当法国人占领叙利亚时,阿拉伯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做过一次抗争。奥斯曼帝国的汉志总督侯赛因·本·阿里和他的儿子们曾经与英国人合作反抗奥斯曼帝国。他们得到过英国人的许诺,要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当英国人食言后,哈希姆家族决定撇开英国人单干,领头的是这个家族的费萨尔亲王。趁战争刚结束,法国人还没有派军队过来时,他组织武装力量,占领了叙利亚的西部地区,并宣布建国。费萨尔自任叙利亚的国王,他的哥哥阿卜杜拉被封为伊拉克地区的国王。
但是,随着法国人根据英法约定占领叙利亚,费萨尔却在犹豫不决中放弃了反抗,撤出了叙利亚。
由于费萨尔曾是英国的盟友,英国人决定给费萨尔以补偿,从剩余的阿拉伯地区中分离出伊拉克作为一个国家,立费萨尔为伊拉克国王。
而原本被宣布为伊拉克地区国王的阿卜杜拉是费萨尔的亲哥哥,英国人为了安慰他,也分给他一块土地——外约旦。所谓外约旦,原本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由于犹太人纷纷迁往巴勒斯坦地区,英国人为了便于管理,将巴勒斯坦以约旦河为界划成两部分,约旦河以西地区为犹太人的移民区,而约旦河以东地区则单独成立国家,称为外约旦,也就是现在的约旦哈希姆王国。
与黎巴嫩和叙利亚类似,约旦和伊拉克的边界也不是历史的产物,而是人为造成的。在约旦和伊拉克之间有大片的沙漠地带曾经属于叙利亚,但是,英国人在伊拉克有油田,为了从伊拉克铺设输油管道通往地中海,英国从法国手里索取了一部分沙漠地带,约旦和伊拉克连接在了一起。
相对于伊拉克,约旦的民族关系更简单,以逊尼派为主。而在伊拉克则变得非常复杂,虽然王室是逊尼派的,但是人口以什叶派为主。什叶派主要居住在南方,逊尼派在北方,除了这两派之外,伊拉克北部山区还有另一个民族库尔德人。
库尔德人与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都不同源,而是属于更早的印欧人。当数千年前,雅利安人从中亚草原迁移到伊朗、印度、土耳其,形成波斯人、印度人、赫梯人的时期,库尔德人就存在了。他们和欧洲人的血缘比和阿拉伯人的血缘近得多。
库尔德人主要居住在土耳其东部、伊拉克和叙利亚北部的山区。当土耳其被瓜分时,库尔德人也想和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一样,单独建立国家,但由于他们政治影响力太小,呼声没有人听。于是,库尔德人分布在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伊朗的边境地带,至今仍然没有独立的国家。
当我在土耳其东部行走,进入库尔德人地界后,被当地人告知一切都是库尔德式的。如果你敢称当地为土耳其,就会立刻被严肃地告知这里是库尔德斯坦,也就是库尔德人的土地,不是土耳其斯坦。他们穿的衣服也不是土耳其式的,而是库尔德式的。当然这只是文字游戏,因为两者的区别并不大。就连土耳其烤肉也改成了库尔德烤肉,但两者的味道实在没有什么区别。
就这样,奥斯曼帝国统一的国家解体了,而哈希姆家族建立统一国家的理想也没有成为现实,中东曾经较为简单的民族结构被几条不规则的边界划成了碎片,在这些碎片上建立了众多的小国。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几大势力角逐的结果,一切都没有考虑全面,中东就在一种随意性之中走向了未来。
但这仍然不是最复杂的,因为还有犹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