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昆仑山地望研究诸家评述一 [复制链接]

1#
破译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212/4578330.html

自殷墟甲骨文证实商朝以来,对于夏朝以上的历史的考证,在传统认为王权所在的中原地区无论是二里头还是陶寺,都因缺少足够的文字证明而成为悬案。

近年来,又有学说将夏朝以上定位到山东、云南或者四川等地,更有远者为巴比伦、埃及、印度等文明西来之说再度兴起。可以说上古的历史研究,似乎已经不仅是个历史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地理问题。

海色清澄认为:如果能确定《山海经》所述的实际地理范围,特别是其核心昆仑山的地理位置,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判定夏朝的真实地理方位。

而昆仑山地望,本身就是一个更为古老的课题。自汉以来,研究者甚众,但各自材料、方法和结论率不相同。苏雪林曾作《昆仑之谜》,将上世纪中之前的各家学说作了疏理。

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关于昆仑山的研究又有很大进展。

故从本期开始,海色清澄将分十一期重新评述古今十家最有代表性的昆仑山学说,旨在理清古今寻找昆仑山的脉络,并将诸说置于统一的评判框架之下,与喜欢《山海经》的同好共同探讨,以期找到真正的上古昆仑。

这十家学说分别是:

1张骞等-于阗南山说

2魏源等-葱岭说

3苏雪林等-亚拉腊山说

4亚布等-冈底斯山说

5宫玉海等-非洲火山说

6蒙文通等-岷山说

7扶永发等-苍山说

8华仁葵等-析城山说

9刘宗迪等-泰山说

10罗灵杰等-金字塔说

本文正文为此系列之第一期:于阗南山说(张骞、汉武帝等)

张骞,以出使西域留名于世,他其实也是汉以后去寻找昆仑山的第一人。

当然最后拍板定下历史上第一座昆仑山的人是派遣他的汉武大帝。

他们并没有写下专著论文,但从司马迁《史记》中的这段简短的文字,我们还是能对当时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

《史记·大宛列传》:

“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文中的汉使即为张骞,而天子即为汉武帝。他们最后定下的昆仑山就在今日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的昆仑山脉之中,因在今新疆和田(即于阗)以南,后人又称之为于阗南山。

那么张骞、汉武帝是用什么标准来判定昆仑山的的呢?

“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显然,虽然文中提到了著名的和田玉石,但最终还是案古图书,以黄河发源之山作为判定昆仑山的标准。

至于这里古图书是什么书,《史记》并未明言。

不过司马迁在《史记》的后文中提到了两本书,一本是《禹本纪》,另一本是《山(海)经》,并引《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所以所谓古图书,很可能是现在已经失传了的《禹本纪》。

海色清澄认为他们应该也参考了《山海经》的《山经》和《荒经》部分。

这可以从张骞向武帝描述河源的情况可以看出:

“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

文中的西海,看来是咸海,而盐泽,应该是罗布泊。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于阗以西的水向西流汇入到咸海,而以东塔里木河向东流,汇入罗布泊(即文中的盐泽),罗布泊为没有出口的内陆湖,因此张骞认为罗布泊的湖水在地下向南潜行,在积石山出地表成为了黄河源头流向中原。

所谓盐泽之水潜行成河,这应该并非张骞凭空想象,而是参考了《山海经·西次三经》: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

而文中“西海”则很可能和《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描述昆仑山地理位置时所指的西海对应。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从这段文字可知,昆仑山是相当特殊的山,处在流沙(流动沙丘)的边缘,而且是座“投物辄然”炎火之山,即火山。《山海经·西次三经》亦云“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可知昆仑山确实是座活火山。

于阗南山处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因此确为流沙之滨。

那么于阗南山附近有没有活火山呢?

我国的活火山并不算多,且大多集中在东北,而西北地区的唯一活火山群-阿什库勒火山群恰恰位于新疆和田之南约公里处的昆仑山脉中。

这样看来,在判定昆仑山时,张骞他们考虑的应该不仅仅是河源,而是也考虑了《山海经》中的诸多条件,如西海、流沙和火山。

有意思的是,他们找到的昆仑山似乎并未得到时人的肯定。比如司马迁就说:《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司马迁眼中应当是一座可以遮天蔽日,高达余里的极高山,当然不可能真正存在。

另外,虽然事实上张骞并不是仅仅以黄河发源之山作为判定昆仑山的标准,但通过《史记》中“名河所出山曰昆仑”的转述,却容易使后人有那样误解并作为寻找昆仑山唯一的标杆。

所以汉代以后,随着对青藏高原和黄河之源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视野中地理上的河源也从汉代的小积石山,变更为唐代和元代的大积石山(即阿尼马卿山),到清代以后又更为巴颜喀拉山,这些山也都因此被视为昆仑山。

我们将这些山与《山海经》中昆仑山的吻合度总结如下:

数据显示,除了于阗南山和《山海经》中的昆仑山相似度比较高外,其余各山,包括真正地理河源的巴颜喀拉山都不高。其共同点都是不满足流沙和火山这两个特征条件。此外,所有昆仑山候选者,包括于阗南山都只是一条大河的源头,而不是《西山经》和《海内西经》中记载的四条大河的源头之山。

我们考查了自汉张骞至近现代以“河出昆仑”为主线索,在我国西北部黄河流域的诸多昆仑山候选者。

·进一步判定昆仑山的困难在于各个时期人们对河源的认识不同,我们并不能知道上古实际勘测过的地理河源在哪里,以及他们是否真的相信黄河重流之说。

·如果从符合《山海经》的角度来看,那么第一座被指定为昆仑山的于阗南山反而最为吻合。但该山最大的问题是并非四水之源,而这一点恰恰是后世许多昆仑学说首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