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联解体出一国,国内有个国中国,20年来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医疗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在上世纪,美苏争霸、冷战及其后的苏联解体,是推动世界地缘政治演变的大事件。

不但彻底奠定了美国的世界独霸地位,同时也给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影响。

其中就包括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这两个国家和民族历史上就互相仇视,在苏联时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而相互克制。

然而一经各自独立,很快就爆发了冲突。

两个国家冲突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个名为纳卡的地方,这个面积达公里的地区,隶属于阿塞拜疆,但是主要居民却是亚美尼亚人。

阿塞拜疆的政令在这里不好使,纳卡地区也始终想要独立,然后加入亚美尼亚。

就这样,在纳卡地区,亚阿两国处于纷争状态。

直至年,阿塞拜疆以武力控制了纳卡80%的地区,但是依然有20%的土地由俄罗斯进行代管。

20年来,纳卡这个国中国,阿塞拜疆既赶不走住在这里的亚美尼亚人,也无法真正地收复全部失地,而亚美尼亚人也不愿意放弃这块地方。

在未来,纳卡依然会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苏联解体出一国,国内有个国中国

纳卡虽面积不大,但所在的南高加索地区北邻俄罗斯、南接土耳其和伊朗,里海和黑海位于东西两侧,是连接欧亚、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十字路口。

大、小高加索山脉分别耸立于南北,从地形上看,纳卡有着天然的战略屏障优势,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纳卡最初被称为阿尔察赫,该词源自亚美尼亚语。

历史上记载亚美尼亚王国统治这块地方近年,所以说亚美尼亚人一直认为这是他们的起源地,这时当地居民信奉的是基督教。

直到公元年,亚美尼亚王国被罗马拜占庭帝国和波斯萨珊帝国分割,包括阿尔察赫在内的东部划归波斯萨珊帝国。

由此,纳卡地区带上了波斯人的色彩,拜火教也在本地兴起。

7至10世纪,阿拉伯帝国的铁蹄踏上这片土地,伊斯兰教随之进驻该地。

11至12世纪,突厥塞尔柱帝国入侵该地区,大量突厥人移民到这里,成为阿塞拜疆人的雏形。

一直到18世纪时,该地区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依然在不断地加强。

阿塞拜疆人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体民族。

而亚美尼亚人则越来越少,该地区的名字也由亚美尼亚语的“阿尔察赫”,改为普遍使用突厥语的“卡拉巴赫”。

19世纪后,沙皇俄国成为卡拉巴赫地区的统治者。

开始鼓励同属基督教体系的亚美尼亚人移民至卡拉巴赫地区,使该地区又逐渐回到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现实。

19世纪80年代,亚美尼亚民族主义在沙皇俄国和波斯争夺对其控制权的过程中得以产生。

此后,奥斯曼帝国发现亚美尼亚人越来越忠于沙皇俄国,便对原亚美尼亚人核心居住区--安纳托利亚东部的亚美尼亚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两年间致使成千上万人丧生。

年俄国革命之后,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再次爆发冲突,造成双方上百个村庄被毁,上千人死亡。

然而,还有更糟糕的事情等在后面。

—年,奥斯曼帝国借口亚美尼亚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支持俄罗斯,将多万亚美尼亚人驱逐出境。

其中绝大多数丧生途中,幸运儿便来到了南高加索地区。

年十月革命爆发后,外高加索三个帝俄省份乘乱宣布成立“外高加索联邦”。

随后,联邦中的两个国家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开始为争夺包括卡拉巴赫在内的地区大打出手。

年12月,亚美尼亚派军队进驻卡拉巴赫首府舒沙。

年随着英国的介入,卡拉巴赫由阿塞拜疆管理。

结果阿塞拜疆开始种族清洗,在舒沙屠杀了约2万名亚美尼亚人,这个突厥种族绝对够狠。

年4月份,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展开全面军事冲突,紧接着苏联军队开进巴库,阿塞拜疆被吞并。

随后,苏联当局将卡拉巴赫和纳赫吉万划给阿塞拜疆,将赞热祖尔归入亚美尼亚。

这是一个两面平衡的方案,可惜有点不好使。

年,外高加索政治局投票赞成纳卡地区加入亚美尼亚。

然而斯大林基于维护亚美尼亚和穆斯林世界和平的需要,没有同意这一要求,相反进一步强化了纳卡地区与阿塞拜疆的经济联系。

年,建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隶属于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是允许高度自治。

年,亚美尼亚共产党第一书记汗吉安向苏联当局提出统一卡拉巴赫地区的要求,被拒。

从年到年,每届亚美尼亚第一书记都会重申统一纳卡地区的要求,但均无果而终。

在官方渠道无法走通之后,亚美尼亚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

从年开始,占纳卡地区人口绝大多数的亚美尼亚人主张,将纳卡地区并入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遭到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拒绝。

然后两国内开始出现针对对方民族的暴力行为,大量人口被迫迁移离开故土。

年,纳卡自治州定并入亚美尼亚,但遭到苏联中央政府的拒绝。

而作为回应,纳卡自治州切断了与阿塞拜疆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随后在苏联解体的大潮中,阿塞拜疆取消了纳卡自治州的自治地位。而纳卡州则直接宣布脱离阿塞拜疆,独立为“阿尔察赫共和国”。

从此时起,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纳卡战争。

最后,是得到俄罗斯支持的亚美尼亚人,将居住在纳卡的阿塞拜疆人驱逐出去,实现了对纳卡地区的全面控制。

此次冲突,共造成约3万人死亡,上百万人沦为难民。

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俄罗斯斡旋下签署停战协议。

由亚美尼亚实际控制的“阿尔察赫共和国”占领了纳卡及其周围原属于阿塞拜疆的部分领土,双方的实控线成为国界。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另一轮冲突的开始,因为民族、土地以及信仰之争,亚阿两国几乎每年都会因为冲突死伤数十人,一直到年。

拳头大就是道理

事实上,争夺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个国家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无论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都相差悬殊。

亚美尼亚国土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万。

而阿塞拜疆国土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0万,虽然有着3倍的差距,但是两个国家对于纳卡地区的执着却是不相上下。

这种胶着的状态,在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以及大国格局和高加索周边地区形势的变化而发生极大的改变。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加剧,民众收入下滑,失业率高企,部分地区出现民众违反封闭措施禁令,甚至游行示威。

承受巨大压力的阿亚两国政府,均有一种迫切的冲动,需要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内部转移到外部。

于是在双方纠缠的纳卡地区,这场预料中的冲突终于如期到来。

年5月下旬,阿亚两国各自举行了为期四天左右的军事演习。

7月12至16日,阿亚两国在北部边界地区短暂交火,但在俄罗斯的干预下很快停止。

7月和9月,亚美尼亚与俄罗斯等国、阿塞拜疆与土耳其分别举行了两次联合军事演习,互相联手对敌的意味极浓。

9月27日,阿亚两国军队沿着纳卡接触线展开激烈攻防,双方均指责对方首先挑事。

次日,两国均宣布戒严并进行全国总动员,随后双方在纳卡地区进行了交战。

在此期间,双方在俄罗斯和美国等外部力量斡旋下,曾经有过三次短暂停火。

但停火协议均在生效后不久即被撕毁,双方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协议而继续发动攻击。

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基础,由于阿塞拜疆军事实力远强于亚美尼亚,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亚美尼亚渐渐不支。

11月9日,阿亚双方在俄罗斯斡旋下第四次签署停火协议,约定从莫斯科时间年11月10日零点起实现全面停火。

双方议定,亚美尼亚归还克尔巴贾尔、阿格达姆、拉钦三个地区领土,俄罗斯向纳卡地区派驻维和部队,阿亚两国分别建立飞地与本土的连接走廊等。

此次战争共造成阿亚双方包括平民在内的余人死亡、余人受伤,另有数万人沦为难民。

在此次战争中,对高加索地区影响巨大的俄罗斯、美国、欧盟、伊朗等,均受疫情困扰而无力过多干预地区事务。

俄罗斯则总体采取收缩态势,不想陷入新的战争陷阱而刻意旁观,美国因总统选举,而无暇顾及非利益攸关地区。

只有土耳其为扩大地区影响而大力支持阿塞拜疆,因而阿塞拜疆获胜也就不出意外了。

年的纳卡战争改变了大国在高加索地区的力量格局,俄罗斯和土耳其两大国在高加索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成为影响高加索地区局势的主导力量。

欧美势力相对萎缩,中东和高加索两个地缘板块经由伊朗而相互联系更加密切。

战争的胜利使阿塞拜疆的地缘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民心大振。

而反观亚美尼亚却是民怨沸腾,民众冲击政府和议会,还要求总理下台。

尽管部分亚美尼亚人抱怨俄罗斯战时不提供帮助导致亚美尼亚战败,但亚美尼亚的国家安全已从过去的与俄罗斯合作变为完全依赖俄罗斯保护。

纳卡战争使得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增加,俄罗斯得以在高加索地区部署更多军事力量,强化了对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军事包围,提高了遏制中东极端势力向俄罗斯南部渗透的能力。

纳卡战争同样也使土耳其的地区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一直有建立“现代奥斯曼帝国”的抱负。

近年来,土耳其四处发力,与俄罗斯、美国和欧盟多次过招,成为影响西亚地区局势变化的关键力量之一。

通过全力支持同为穆斯林兄弟和突厥同胞的阿塞拜疆收复纳卡地区,土耳其在穆斯林和突厥人中的形象和威望得到大幅提升。

停火后,土耳其军事力量顺利进入高加索,使其与俄罗斯和伊朗的竞争又多了一个砝码。

伊朗作为高加索地区周边的大国之一,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的关系良好,因而在此次纳卡战争中表现相对超脱。

但是为维护周边力量均势,伊朗不希望俄罗斯或土耳其任何一方在高加索地区坐大。

因此,当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开放陆上和空中通道向阿塞拜疆提供帮助之际,伊朗为俄罗斯援助亚美尼亚提供了过境通道。

年纳卡战争后,高加索地区事务已由之前的俄、美、欧三方主导变为俄罗斯和土耳其主导,西方影响力大幅下降。

纳卡民族冲突经久不散

年纳卡战争后,阿塞拜疆已坐拥纳卡八成以上的领土,而剩下的20%领土地位目前待定。

最终是归还阿塞拜疆还是独立,或是并入亚美尼亚,将取决于阿亚双方的协商和各方的博弈。

因此,纳卡地区仍存在不确定因素。之所以纳卡成为阿亚两国间久拖不决的问题,就在于其中掺杂着民族仇恨、宗教信仰、围绕纳卡问题的博弈还会继续。

首先,民族仇恨没能得到宽恕。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可谓是世代仇敌,民族不信任、民族害怕和民族仇恨一直难以和解。

在亚美尼亚人的叙事中,—年间,约有万亚美尼亚人惨遭屠杀,这段惨痛的经历成为塑造亚美尼亚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

因而亚美尼亚人从不把阿塞拜疆当作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将其视为突厥民族的一支,认为阿塞拜疆人和土耳其人在历史上给亚美尼亚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亚美尼亚集体记忆中,认为操突厥语的阿塞拜疆人作为土耳其民族的组成部分是屠杀、清洗亚美尼亚人的罪魁祸首。

因此,生活在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缺乏安全感,害怕种族屠杀的灾难再次上演,故致力于脱离阿塞拜疆。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在阿塞拜疆人的集体记忆中,亚美尼亚人给阿塞拜疆人也带来了诸多灾难。

年,亚美尼亚人伙同俄罗斯人屠杀了大量阿塞拜疆人。

还有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历史变迁的原因,纳卡地区被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均视为圣地。

如果失去了纳卡,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民族认同会受到极大的侵害,两个民族都无法放弃。

因而对于纳卡地区的争夺,不仅仅是领土归属的问题,更是新仇旧恨叠加的难以打开的民族心结。

其次,文明冲突无法调和。

伊斯兰教是阿塞拜疆的主体宗教,基督教是亚美尼亚的主体宗教。

按照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书所述,这种一神教的宗教会在纳卡地区不断地争夺教众。

而政治精英则会打“宗教”牌,以获取国内外的支持和增强政治合法性。

纳卡民族冲突最后依然被政治精英们动员成为一场圣战,民族冲突不可避免地被宗教化。

在纳卡冲突中,双方的宗教领袖都曾经下场助阵。

亚美尼亚天主教领袖瓦兹根一世在一个电视台采访中宣称“他支持纳卡地区归并到亚美尼亚,因为这是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而阿塞拜疆的精神领袖瓦萨扎德也指责亚美尼亚人及其外部支持者是野蛮的行径,号召人们为了阿塞拜疆的尊严和荣誉而战。

这一状况愈演愈烈,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社会,正在将文明的冲突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这种形势之下,纳卡地区的民族冲突也被绑上了文明冲突的战车,且一时间难以消解。

其三,国际势力纷纷插手。

纳卡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致使多重国际势力染指该区域。俄罗斯、美国、土耳其、伊朗以及欧洲国家都对纳卡虎视眈眈。

俄罗斯支持亚美尼亚,而土耳其则坚定地站在阿塞拜疆一边。

伊朗希望亚美尼亚和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进一步削弱阿塞拜疆的势力。

因为一直流传着北阿塞拜疆和南阿塞拜疆统一的说法,而所谓的南阿塞拜疆就是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人居住的区域,这让伊朗当局极为警惕。

而法国、美国、格鲁吉亚、以色列等国家也不断介入纳卡民族冲突进程,这些涉外势力以自身国家利益为重的根本局面没有改变。

纳卡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成为了域外大国博弈的砝码,这大大增加了冲突的不确定性。

在俄乌冲突后世界格局待察的大前提下,纳卡地区很容易在数年后成为点燃另一场冲突的导火索,这就要看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的博弈手段。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李静雅,第二次纳卡战争背后的各方战略博弈,现代国际关系,(1);

[2]贾迎亮,纳卡冲突的历史、症结与影响,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