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读书日翻开书,每一页都是成长的刻度 [复制链接]

1#

章丽娟

一早起来,打开手机,就看到当当推出的的买书优惠了,每年这个节前后,读书的氛围异常好起来,电商、明星、大V和各大社交平台都在以各种方式推荐书。想来也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

反观自身,已经多日未看书了,日子一旦忙碌起来,拿起书都是一种奢侈。白岩松说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天经地义。忙着饿了,肚子和胃会提醒,可是太久没看书,没有电商卖书的提醒,日子照旧。

读过有趣的书,也看过严肃的书,可真的让我推荐书,真得难住我了,我只能告诉你我在岁月漫长中读过什么书,至于会拾起那本书完全取决于个人。经典有经典的好,小说有小说的韵味,传记有传记的真实,每一本书都有它的特点,但记住,不唯书。

愿书常伴,足慰风尘

不得不说,每次翻开一本书不是全然无目的的,大多数时候,我也想利用它去抚慰焦躁的内心,赶走随时造访的焦虑。也许,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忍不住焦虑”的时代,随着信息流通加快,我们总是获得或真或假的消息增加我们的焦虑,那些年少成名的例子,那些利用“幸存者偏差”被大肆包装的幸运儿,那些名利双收的成功故事都成了压垮很多年轻人的稻草。

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我们被社会制造的焦虑裹挟着,没有安静的空间思考,有的只是不断催促你向前的社会时钟的提醒,提醒你到时结婚生子,提醒你到时买车买房,提醒你到人生某个阶段要功成名就。

于是有人奋起追赶,不敢停歇,可是面对现实的打击,还来不及反思自己的失败,就得继续向前。当我们情绪低落或是从繁忙的杂事中脱身而出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好不容易拼凑起了意义,继续行走,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于是思考自己的远方在何方。

我看身边的人总是把“焦虑”挂在脸上,除了聊上两句,我都会让他们找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看看,因为我们常常是想的太多,读得太少。一方面,我希望他能转移自己的视线,焦虑就像一个深渊,你凝视它,它也在吞噬着你。

另一方面,如果有幸,你也许能找到一本答案书,它也许记载着和你同样的困惑,也许书写着比你处境更加艰难的事实,与它对话,或许能为你缓冲生活中的无奈与无常,从中汲取宽慰的勇气。很多时候,阅读好的作品能帮你深刻地铭记这个时代、帮你对抗时间的流逝,才不至于失去精神的方向,深陷更大的焦虑之中。

想起疫情期间,大多数的我们生活在失去自由,以及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里,意味着丧失了做长远计划的能力(其实短暂的计划也难),意味着失去了和朋友们面对面的情感和温度,失去了转移焦虑和恐惧的可能,我们只能和自我紧紧的捆绑在一起。

还好,我们还有书这个朋友,无论疾病健康都愿意陪伴在侧,从加缪的《鼠疫》中去理解发生在眼前的荒诞,从《失明漫游记》中去看到人类在疾病面前脆弱的人性,还好,米兰昆德拉的文字带我忘却那些宏大叙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